李恒,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56年,她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俄语翻译工作。1961年,李恒来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学研究。
从一名俄文翻译到成就卓越的植物学家,从业五十余载,李恒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为大家,她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植物学研究事业。
1966~1976年期间,李恒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标本室看标本、学外语、积累植物分类学知识。白天,她坐着敞篷车下乡劳动,无论何时何地,她都不忘搜集植物标本。1976年后,她本可以回到北京工作,然而为了这份热爱,她果断留了下来,她不是云南人,亦不喜欢旅游,而她为了植物学研究,为了她痴迷的植物宝库,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
重楼是重要的药用植物、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由于其商业用量已远远超过野生资源的蕴藏量,野生资源一直处于濒临灭绝状态。20世纪80年代,李恒带领团队对重楼属植物开展综合研究,致力于解决野生重楼资源枯竭问题。1981年,52岁的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楼属植物综合研究,她构建了重楼演化机制的理论体系,并率领团队完成了重楼属的综合研究;她主编的专著《重楼属植物》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她的研究成果是重楼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参考文献。
有近百种中成药含重楼成分,由于刚性需求大,人工栽培重楼既能保护野生资源,还可以让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她心系贫困山区的老百姓,坚持科技助力脱贫,年过八旬时仍多次前往云南怒江等偏远山区举办知识讲座,指导农民解决重楼种植技术问题。她独创的重楼人工授粉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种子产量。由于李恒多年来在云南、湖北、湖南等地山区推动重楼种植产业发展,山区群众亲切地称她为“重楼奶奶”。
我国有26属181种天南星科植物,李恒发现并命名41种,荣获国际天南星植物学会最高奖——Schott奖。
1990年,李恒带着自己的研究团队翻越海拔高达4000米的雪山垭口,来到怒江大峡谷中最偏僻的独龙江,进行为期8个月的越冬考察。经历着大雪封山,爱人病危、身患重疾、身负重伤(摔断了三根肋骨)等困苦,她在艰苦的条件下忘我工作,带领团队采集标本7000余号,植物材料(种子等)400余份,并发现新的植物物种80多种。她在独龙江取得的考察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6年以来,年近古稀的她与多国植物学家合作,致力于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研究,先后20次出没于高黎贡山的山山水水,采集植物标本3.2万份。在李恒等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长期考察,基本摸清了高黎贡山和独龙江的植物种类,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为这一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撑。
在近九十岁高龄时,工作仍是李恒最大的乐趣,植物仍是最大的爱好,她坚持每天记日记,工作到深夜,生活自理,每天只睡5个小时;早已退休的她,收入不算高,却经常自费外出考察、采集标本,亲自去给农民做知识普及和选种指导。
“择一事而终一生”是李恒的座右铭,已经90多岁的李恒,仍然坚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鉴定植物标本,解决重楼种植技术问题,为独龙江和高黎贡山地区的发展出谋划策。(蒋涵如)